众所周知,刘伯温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谋士之一,常被朱元璋称作“吾之子房”,他留下的烧饼歌至今仍引人解读。与他同处明朝的,还有另一位同名的文武全才,虽然没有刘伯温那样的神秘色彩,但气度同样刚烈、传说并存:他曾经上马抚军、下马安民、未以兵贵重而动肘,甚至与皇帝亲密至写下“基情满满”的诗句。他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尚书毛伯温。
毛伯温出生于江西吉水,是明代著名政治人物解缙的老乡与同乡。正德年间他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初任御史,随即前往各地巡按。毛伯温到湖广任职时,安陆的兴王朱祐杬以礼贤下士著称,热情款待这位年轻的巡视官,二人很快打成一片。朱祐杬便把自己的儿子叫来,以示亲近;这位就是后来嘉靖皇帝朱厚熜。当时朱厚熜还是个年幼的正太,神情清秀,毛伯温见到他,忍不住上前轻抚他的头顶,笑着夸赞道:“小伙子真俊俏。”四年之后,小王爷顺利进京就位,成为新一任的皇帝。
展开剩余54%嘉靖登基后,毛伯温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屡有升降,可能也让新君心中产生了几分疑虑。到了嘉靖十九年,安南国权臣莫登庸发动政变,朝廷于是任命毛伯温为兵部尚书,统领军务、征讨安南。彼时的嘉靖对毛伯温信任极深,甚至亲笔撰写了一首豪情满怀的诗,专门赠与这位在边疆执掌大权的将领,以示提携与褒奖。
毛伯温在前线的布署极具分寸。他率军驻守十二万之众,驻扎在广西边境一带。安南地形复杂,且往昔在永乐年间对安南的战争留下了深刻教训,因此他并未贸然发动全面进攻。明朝的口号是维护安南正统,若无法获得实质性的利益,冒然出兵对朝廷并无好处,因而他采取克制的战略,一边整备军备、巩固防线,一边以军事威慑震慑莫登庸及其同党;另一方面派出文告给安南百姓,明确宣布此次征伐的罪责在莫登庸及其家族,其他人无罪,并以降民换地的方式对安南实施分化。果然,安南内部渐起动摇,民心不稳之势逐渐显现。
莫登庸最终走投无路,亲自带着侄子与部下四十二人前往镇南关投降,请降于毛伯温的军营。为表示诚意,他们以极为诚恳的“降首跪跪”的礼仪,束缚自我,跪地缓缓进入营帐。毛伯温据实清点莫登庸的罪状,并在皇帝的宽赦之下给予他赦免之恩;但死罪并不能免除,活罪难逃,于是将安南国正式废除为安南都统司,并命莫登庸割让钦州、永安州等地。
历史评价向来是客观的。《明史》称毛伯温“虽不发一矢,安南遂定”;而莫登庸因割让土地,长期未能获得越南人民的承认,甚至在越南的教材中也被视作卖国贼。
发布于:天津市优羊二融,配资app,配资门户首页地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