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歌赋中治疗肩胛骨痛的经典针方在古针灸歌赋中,治疗肩胛骨疼痛(古称“肩背痛”“肩胛痛”“脊背强痛”)的经典针方多强调循经取穴与特定效穴的配伍。以下整理自古籍歌赋的经典方案,供参考:一、核心歌赋选方1. **《百症赋》——通治肩背痛肩背疼兮,五枢兼于背缝。背缝:经外奇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缘压痛点,近现代天宗穴区域)。五枢:足少阳胆经穴(侧腹部,髂前上棘前)。注:此方通过胆经与局部配穴,疏导肩背气滞。2. **《玉龙歌》——风寒肩背痛肩背风气连臂痛,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再配:风门**(膀胱经,散外邪)、**曲池**(大肠经,通经络)。强调“背缝”为肩胛痛特效穴,配合风门祛风邪。*3. **《胜玉歌》——简效方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手三里**(大肠经):疏泄上肢及肩背瘀阻。注:此方以远端取穴引导经气,适合急性疼痛。4. **《通玄指要赋》——循经远取**> 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手三里**(肘髎下2寸):大肠经气血枢纽,通调肩背。
【视频指南】肩胛骨间疼痛的 7 个原因https://mp.weixin.qq.com/s/70F-yAdoz4QytAr77jnUow
神经反射疗法 | 肩胛上神经的牵张https://mp.weixin.qq.com/s/lOUtE1KihYjURhvdOtx0Aw
肩胛骨缝痛——肩胛背神经卡压诊疗思路
肩胛骨内侧缘区域的疼痛是康复科及骨科常见的症状,因其位置特殊、病因复杂,常被笼统地归结为“肌肉劳损”。然而,有一类非常重要的神经源性因素——肩胛背神经卡压,却常常被忽略。明确其诊断,往往能实现“精准打击”,收获奇效。一、肩胛背神经解剖与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的C5神经根,有时也会接受来自C4的纤维。它自C5神经根发出后,穿过中斜角肌,沿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下行。其神经支配主要包括两块肌肉:菱形肌:负责肩胛骨的内收和上提。肩胛提肌:负责上提肩胛骨。此外,它有时会发出感觉支,支配肩胛间区域的感觉,这也是其卡压后产生特定区域疼痛的解剖学基础。二、易卡压位置肩胛背神经在其走行路径中,有两个最容易被卡压的“高危地段”:穿中斜角肌点:这是最常见的卡压点。肩胛背神经需要穿过中斜角肌的腱性纤维起始部。若该肌肉因长期低头、姿势不良而紧张、肥厚或出现纤维化,就会直接卡压穿过其中的神经。肩胛骨内侧缘:神经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此处有致密的筋膜组织。若菱形肌紧张或深层筋膜粘连,也可能在此处对神经造成卡压。
图片
三、卡压机制肩胛背神经卡压属于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其主要机制包括:机械性卡压:上述解剖部位的结构异常,如紧张的肌肉、粘连的筋膜、纤维束带等,对神经产生直接的机械性压迫。微循环障碍:卡压会导致神经内部的微血管血流受阻,引起神经缺血、缺氧,从而产生异常放电和疼痛。姿势性因素:长期含胸、圆肩、头前引的姿势,会使斜角肌、肩胛提肌、菱形肌持续处于紧张短缩状态,不仅增加了卡压的风险,本身也是疼痛的诱因。四、临床表现患者的主诉通常非常典型:疼痛位置:疼痛位于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肩胛间区),多为深在的、酸胀的、难以忍受的钝痛,有时也可表现为灼烧感。疼痛特点:静止时(如久坐、夜间)疼痛可能更明显。患者常会做一些特定动作来缓解,如“扩胸”、“后伸肩关节”、“用手揉按痛处”。激惹动作:重复的肩关节前屈、上举或长时间维持低头姿势(如看手机、用电脑)会诱发或加重疼痛。体征检查:在肩胛骨内侧缘上方(相当于T3-5水平)可触及明确的压痛点,有时可诱发向周围的放射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菱形肌或肩胛提肌的力弱。五、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处理此类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核心思路是 “减压、松解、复位”。神经松动术:目的是恢复神经本身的滑动功能。治疗师通过让患者做颈部向对侧侧屈、同时肩关节下沉,然后配合肩关节的外展上举等组合运动,温和地促进肩胛背神经在卡压点处的滑动,改善神经微环境。肌肉松解与减压:松解中斜角肌:患者仰卧,治疗师用指尖精准定位并轻柔地松解颈部两侧的中斜角肌,特别是其前缘的腱性部分,以解除对神经的卡压。松解肩胛提肌与菱形肌:患者俯卧,治疗师用拇指、肘部或工具对紧张、粘连的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进行深度松解,重点处理条索状结节和压痛明显的激痛点,解除神经路径上的其他卡压。姿势教育与运动矫正:手法治疗后,必须配合姿势矫正。指导患者避免头前引姿势,加强深层颈屈肌和下斜方肌的力量训练,以建立新的肌肉平衡,从根本上消除卡压的诱因。总结项目核心内容神经起源臂丛C5(有时含C4)神经根神经支配菱形肌、肩胛提肌易卡压点1. 穿中斜角肌点2. 肩胛骨内侧缘深面卡压机制肌肉紧张、筋膜粘连→机械性压迫→神经微循环障碍典型表现肩胛间区深部钝痛、酸胀感,静止时明显,特定姿势加重,局部有固定压痛点手法治疗重点1. 神经松动术:恢复神经滑动功能2. 肌肉松解:重点处理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菱形肌3. 姿势矫正:改善头前引姿势,强化薄弱肌群,从根本上解除卡压诱因肩胛背神经卡压的诊断需要细致的体格检查,治疗则需要精准的松解和长期的姿势管理。如果您正受此类问题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帮助,进行明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肩胛缝疼痛:破解“疼痛迷局”的关键钥匙
肩胛骨缝疼痛困扰着无数患者,虽为常见症状,治疗效果却常如雾里看花。究其根源,常规疗法虽可缓解部分病痛,却未能触及所有深层症结。唯有理解并应用软组织外科学中的“补偿机制”,才能拨开迷雾,为复杂疼痛寻得高效解决的曙光。治疗肩胛缝疼痛,有四大关键靶点不容忽视:1. 肩胛背神经(颈5根源):卡压可引发特定区域疼痛与麻木。2. 斜角肌:紧张或痉挛常直接牵涉肩胛内缘。3. 肩胛提肌:劳损是上肩胛角疼痛的常见元凶。4. 胸小肌:短缩紧张可强力牵拉肩胛骨,诱发深部缝痛。这些结构是肩胛区域疼痛的“核心策源地”。针对性地松解紧张点、解除神经卡压,常能迅速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堪称高效的基础治疗。超越局部:补偿机制——疼痛的“多米诺骨牌”“齿轮效应”然而,当常规治疗未能尽如人意时,我们需将视野从局部痛苦移开,投向更广袤的“疼痛地图”——这便是软组织外科学中至关重要的 “对应补偿”与“系列补偿”理论。对应补偿:指身体一侧软组织损伤后,对侧为维持平衡而产生的代偿性损伤(如左腰伤导致右肩紧张)。系列补偿:指身体某一节段损害向上或向下引发相邻节段的连锁损伤(如腰部问题最终引发颈肩部疼痛)。肩胛骨缝的顽固疼痛,往往并非其本身的问题,而是身体他处(如颈椎、胸椎、对侧肩部、腰部甚至髋部)软组织损害的“疼痛信号”,经由复杂的生物力学链条传导而来。此时,若仅聚焦于肩胛缝本身治疗,无异于只剪断显露的枝叶,却未触及深埋地下的根须。以整体思维“溯源破局”因此,面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肩胛缝疼痛,详细查体与精准问诊成为破局关键:系统查体:需评估全身主要关节活动度、姿势、步态,细致触诊颈、胸、腰、背、骨盆乃至下肢相关软组织是否存在压痛点、紧张带或功能异常。深度问诊:追溯疼痛起始时间、性质、诱发缓解因素,了解既往损伤史、职业习惯及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不适。唯有如此,方能如侦探般抽丝剥茧,识别出引发肩胛区“传导痛”的真正原发损害灶。治疗这些“源头病灶”,才是切断疼痛传导链、实现事半功倍疗效的根本所在。肩胛缝疼痛的诊疗,是局部精准与整体洞察的智慧结合。既需扎实掌握基础治疗点,更需深刻理解软组织损害的“代偿密码”。唯有打破“头痛医头”的局限,以动态、整体的视角探查人体这一精密的“补偿网络”,方能拨开疼痛迷雾,为患者带来持久安宁。
你的肩胛骨在正确的位置上吗
图片
肩胛骨内侧疼痛常见原因分析与康复思路图片
图片
图片
肩胛骨:肩颈疼痛的“潜在触发器”图片
肩胛骨是你后背上“隐形的翅膀”
肩背的力量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肩颈问题,但一些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训练并不能很好的募集到这个区域的肌肉和组织,因为大众普遍缺少一种“将肩胛骨向脊柱靠近”的能力,当肩胛骨无法在训练中充分调动起来,那么肩背力量必将遭到削弱。肩胛骨不仅是我们上肢运动的基石,更是肩背力量的核心枢纽。然而,现代生活中久坐、不良姿势以及缺乏针对性训练,导致许多人肩胛骨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肩颈疼痛、活动受限甚至运动损伤。肩胛骨是一块扁平的三角形骨骼,位于胸廓后侧,通过锁骨与胸骨相连。其独特结构使其成为上肢运动的“稳定平台”。 它有三个主要的功能,首先是稳定肩关节,肩胛骨与肱骨共同构成肩关节,其稳定性直接影响上肢力量;其次是扩大活动范围,肩胛骨的旋转、上提、下沉等动作使肩关节能够完成多平面运动;最后是传递力量,肩胛骨将上肢力量传导至躯干,是上肢与核心力量连接的“中轴”。肩胛骨是肩背部肌肉(如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的附着点,其功能直接影响这些肌肉的激活与发力,在一些常见的推、拉的动作中保持肩胛骨的稳定是力量传递的关键,比如卧推、划船等动作;而在一些举过头顶的动作中,肩胛骨的旋转与上提确保肩关节安全。今天推荐的动作是在单腿姿势下完成的,当然,如果无法保持下肢的稳定,建议双腿站立并在与肩同宽的姿势下练习。在开始前将双手置于前侧腹股沟,提示自己用折叠的髋部去挤压手掌,此时你会感受到来自髋部后侧、大腿后侧的拉力,这表明下肢已进入到“支撑模式”。在打开双臂时想象自己在张开一双有力的翅膀,并积极的挤压肩胛骨(向脊柱方向),停留1-2秒然后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让肩胛骨再远离脊柱,以此往复。
肩胛骨内侧疼痛 VS 肩胛骨缝疼痛
肩胛区疼痛是骨科、康复科及疼痛门诊中的常见主诉,其中肩胛骨内侧疼痛与肩胛骨缝疼痛因解剖位置邻近、症状重叠,常被不少人混为一谈。然而,二者的病因学机制、牵涉范围及治疗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一、解剖定位差异肩胛骨内侧疼痛明确范围:特指肩胛骨靠近脊柱侧的边缘区域(内侧缘)常见痛点:肩胛骨内侧缘中下部(菱形肌附着点)、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肩胛骨缝疼痛更广泛概念:泛指两侧肩胛骨之间的脊柱区域(胸椎T1-T7水平)可能涉及:棘突旁肌肉(竖脊肌)、胸椎小关节、甚至内脏牵涉痛二、病因肩胛骨内侧疼痛肌肉主导:菱形肌劳损(久坐驼背)、肩胛提肌紧张(低头族)神经因素:肩胛背神经卡压(烧灼样痛)关节问题:肩胛胸壁关节摩擦(活动时弹响)肩胛骨缝疼痛脊柱相关:胸椎小关节错位(转身时剧痛)、椎间盘退变内脏牵涉:左肩胛缝(心绞痛)、右肩胛缝(胆囊炎)全身因素:骨质疏松(中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晨僵)三、症状1.肩胛骨内侧疼痛局部压痛明显,可能触及肌肉硬结肩胛骨活动时摩擦感或弹响典型动作诱发:抬手梳头、反手摸背2.肩胛骨缝疼痛深部钝痛,定位模糊可能伴随胸椎活动受限(如转身困难)内脏牵涉痛特点:与动作无关,夜间可能加重症状鉴别技巧内侧疼痛更易定位:按压肩胛骨内侧缘可找到明确痛点。骨缝疼痛更弥漫:常描述为"脊柱里隐隐作痛",可能放射至肋间。四、就医警示信号
图片
五、治疗共同措施:姿势矫正、热敷、胸椎灵活性训练针对性处理(一)肩胛骨内侧疼痛1.松解技术:筋膜球按压肩胛骨内侧缘拉伸肩胛提肌2.强化训练:俯身T字伸展(激活菱形肌)弹力带划船(改善圆肩)(二)肩胛骨缝疼痛1.胸椎松动:猫牛式+旋转延伸(改善小关节活动)泡沫轴胸椎伸展2.内脏排查:左痛查心电图,右痛查肝胆超声六、预防(一)通用预防措施1.姿势管理每30分钟做1次"贴墙天使"(背贴墙,手臂上下滑动)手机举到视线高度,避免低头2.环境调整电脑屏幕顶部与眼睛平齐侧睡时胸前抱枕减轻肩压(二)针对性预防图片
简单口诀:内侧痛练肌肉,骨缝痛动脊柱,两类都要少低头!肩胛骨内侧疼痛原因与自我缓解|疼痛自我管理
导言:肩胛骨内侧疼痛大部分都存在菱形肌损伤。慢性菱形肌损伤常因伏案工作,菱形肌持续性拉长,导致肌肉损伤。
图片
图片
菱形肌位置:(图2)图片
菱形肌在解剖上分为小菱形肌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起于第6、7颈椎棘突上,止与肩胛骨内侧缘上半部分的肩胛冈内侧 。大菱形肌起于第1-5胸椎棘突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下半部分。菱形肌功能:肩胛骨内收提举肩胛骨向下旋转肩胛骨(肩胛胸廓关节)菱形肌损伤症状:(图3)图片
菱形肌损伤可导致肩胛骨内侧到脊柱区域疼痛不适。此处区域疼痛还有可能是上后锯肌与中斜方肌的损伤(后面会介绍)。前面介绍过的斜角肌与胸小肌的持续紧张与牵拉也有可能是导致菱形肌损伤的罪魁祸首。斜角肌手臂疼痛麻木,别只怪是颈椎病!这个部位也可能是罪魁祸首 | 疼痛自我管理胸小肌别光按后背了!这块被忽视的胸部肌肉,才是肩背痛的“幕后黑手”|疼痛自我管理菱形肌损伤诊断:(图4)图片
1.肩胛骨内侧疼痛。2.菱形肌牵拉试验阳性3.菱形肌收缩试验阳性菱形肌的按摩方法:(图5)1.俯卧位。2.定位到肩胛骨内侧缘到第6颈椎到第5胸椎棘突之间。3.在此区域内寻找明显压痛点或条索进行按揉。菱形肌上的穴位:(图6)图片
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至阳穴1.附分穴取穴:正坐垂肩,先定第2胸椎棘突(平肩胛冈内侧端),旁开4横指(约3寸)凹陷处。为手足太阳经交会,归足太阳膀胱经。按摩方法点揉法:拇指垂直按压穴位,顺时针揉动2分钟,力度透达斜方肌深层。弹拨松解:针对菱形肌劳损,沿肩胛骨内侧缘横向弹拨,解除肌筋膜粘连。配伍运动:按摩时嘱患者缓慢扩胸,增强松解效果。2.魄户穴取穴法:第3胸椎棘突(平肩胛下角)旁开3寸,肩胛冈内侧端下方凹陷。归足太阳膀胱经。按摩方法按揉透热:掌根按揉穴位,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按压,呼气时放松)。3.膏肓穴取穴:双手抱肘,肩胛骨向两侧展开,穴在肩胛骨内侧缘凹陷中。为经典补穴,归足太阳膀胱经。按摩方法拇指抵住穴位向肩胛骨深面推按。4.神堂穴定位第5胸椎棘突旁开4横指头。归足太阳膀胱经。5.至阳穴取穴: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平第7胸椎)。归经督脉。按摩方法掌根推擦:掌根沿督脉从至阳推擦至命门,透热为度。肩胛骨位置异常评估和康复思路
核心观点:肩胛骨位置异常是高低肩、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关键病理基础,需系统评估与精准干预。一、正常肩胛骨位置的五维评估标准:1. 椎体对应关系:上角平对T2棘突,下角平对T7棘突(偏差提示位置异常)。
图片
2. 内侧缘距离①内侧缘距脊柱中线3-4指宽(同身寸法):②上角处约3指(更靠内侧)③下角处约4指(更靠外侧)3. 下角外移下角较上角外移1cm(解释内侧缘距离差异)。4. 肩胛骨平面角度与冠状面成30°-45°前倾角(贴合胸廓曲度)。5. 动态位置:①肩关节外展180°时,下角位于腋中线。②临床意义:任一维度偏离均提示肩胛骨位置异常,需结合症状分析。二、常见肩胛骨位置异常类型及机制图片
图片
病理后果:1. 肩关节失稳:肩胛骨附着16块肌肉,位置异常导致力线紊乱。图片
2. 疼痛综合征:①外展→菱形肌/肩胛提肌牵拉痛(肩胛内侧缘疼痛)。②下回旋→盂肱关节支撑缺失→肩袖肌群代偿性劳损→肩袖损伤。3. 功能障碍:①下回旋→肩胛上回旋不足→肩峰撞击征(外展疼痛/受限)。② 翼状肩→前锯肌无力→推物困难。三、临床评估流程1. 静态评估:① 触诊上角(T2)、下角(T7)椎体对应关系。②测量内侧缘至脊柱距离(3-4宽)。2. 动态评估:①观察肩外展180°时下角位置(腋中线)。②测试前屈抗阻:翼状肩加重提示前锯肌无力。3. 肌肉触诊:重点检查胸小肌、菱形肌、前锯肌张力及痛点。4.整体评估:呼吸模式、胸廓旋转、骨盆歪斜、扁平足导致的生物力学结构紊乱等。图片
四、阶梯化治疗策略图片
核心治疗原则:1. 恢复胸椎灵活性:胸椎后凸(驼背)是肩胛外展/下回旋的诱因,需强化伸展与旋转训练(如猫驼式、旋转泡沫轴)。2. 神经调控:翼状肩需评估胸长神经(C5-C7)及颈神经节卡压。3. 生物力学再教育:训练肩胛-肱骨节律(如闭链肩胛稳定练习)。五、鉴别诊断要点肩痛来源区分:①盂肱关节内弹响→肩袖损伤;②肩胛胸壁关节弹响→胸椎/肩胛稳定肌群功能障碍。③颈肩综合征:下回旋体位致斜方肌代偿→颈肩痛(需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鉴别)。总结:肩胛骨位置异常是肩颈功能障碍的核心环节,需通过五维评估明确分型,针对肌肉失衡与胸椎灵活性进行精准干预,同时整合神经动力学评估,以实现根源性治疗。患上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症该怎么办?
肩胛上神经由第5、6颈神经的纤维组成,有50%的情况,由第4颈神经发出的纤维参加。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近。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在冈下窝内,可能分出到肩关节的小支。症状:常有直接或间接的肩部外伤史,颈肩部不适,呈酸胀钝痛,疼痛在肩胛冈后外侧缘或肩胛上切迹外侧部位,有时不能明确指出。有夜间痛醒史,疼痛可沿肩肱后放射至手部,亦可向肩胛下部放射,疼痛和肩部主动活动有关,被动活动多不产生疼痛,颈部活动对疼痛无明显影响,逐渐出现肩外展无力、上举受限。具体表现:1、冈上肌、冈下肌萎缩。2、肩外展无力,特别是开始30°左右的肩外展肌力明显较健侧减弱。3、肩外旋肌力明显下降,甚至不能。4、肩胛上切迹处压痛明显。5、冈上窝、冈下窝处有压痛。6、患者常主诉肩部背包感。易患人群:1、年龄较大的人群。2、男性多于女性。3、经常需要用上肢运动或工作的运动员和工人,经常用肩部扛或挑重物的工人。4、 有肩部外伤史人群。易卡压部位:1、肩胛上孔(黑箭头)由肩胛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围成,其体表投影在肩胛冈中外1/3交点上1厘米处。2、肩胛下孔(黑箭头)由冈盂切迹和连于肩峰根部及肩胛骨背面的肩胛下横韧带围成,其体表投影位于肩胛冈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2厘米处的深面。应对方法:1、针刺,取秉风、臑俞两穴,松解神经卡压处。2、手法松解肩胛上孔与肩胛下孔两神经卡压处,分别位于肩胛冈外1/3处上1厘米和下2厘米处。3、注射药物封闭治疗,如复方倍他米松。4、激光治疗、红外线治疗肩部压痛点。5、针刀处理。6、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肩周肌力失衡,肩胛骨位置不正,肩胛骨不稳都是造成肩胛上神经卡压的重要因素。肩胛骨较大的活动度会导致肩胛上神经反复摩擦,造成神经受损卡压,而肩关节肌力失衡又会进一步加大肩胛骨的不稳定性,造成肩胛骨位置异常,为肩胛上神经的卡压埋下隐患。胸大肌、胸小肌、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容易紧张缩短,造成肩胛骨前伸;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容易受抑制而无力,造成肩胛骨向外侧滑动。这时候就需要纠正肩胛骨位置,恢复肌力平衡,加强肩胛骨稳定性。因此,如果出现肩周肌肉失衡,肩胛骨失能,需要针对以上紧张的肌肉需要进行拉伸、放松,而无力的肌肉需要进行强化,才能避免出现神经卡压情况的出现。
肩胛骨缝区疼痛的原因和治疗
肩胛骨缝区就是脊柱与肩胛骨之间的区域。许多人会在这个位置出现刺痛、酸胀等各种不适,拿个经络锤敲几下,那个酸爽,很快就会好受很多,但是没一会又开始疼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长时间缓解?一、肩胛骨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倒置的三角形扁骨,左右各一,介于第2~7肋之间,其附近有很多的骨骼、肌肉、肌健、神经等组织。肩胛骨与肱骨、锁骨构成肩关节,与其他骨骼和肌肉协同,完成各种肩部动作,比如上举、外展、内旋等,是稳定上肢自主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说,没有肩胛骨,上肢不能完成各种功能运动。肩胛骨只有足够稳定,上肢活动范围才会更大,以适应各种活动需求。肩胛骨功能障碍一旦肩胛骨出现功能障碍,将极大影响肩关节功能,并带来一系列肩部不适,还会引发不良体态,如含胸驼背。同时,由于肩胛骨位于胸廓后外面,对胸腔内的心脏、肺部和主要的动脉、静脉也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二、肩胛骨缝疼痛的原因1.肩胛骨周围肌肉疲劳这是最常见的情况,也叫劳损或是筋膜炎。比如长时间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两个肩膀就要耸肩、抬起来,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肩胛骨周围肌肉疲劳,引发疼痛。或是喜欢侧睡的人,枕头放得太低了,会导致脖子成歪状,肩胛骨内收,背部承受较大压力,时间长了肩胛骨周围肌肉筋膜就会改变,导致疼痛。2.颈椎问题由于现代社会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多久坐、长期低头,这样的习惯让我们的头压在颈椎上,其负荷会剧增5倍之多,从而导致颈椎生理曲度从前凸变成后凸的状态,也就是大家经常拍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原因。这样的状态,最容易导致颈椎中段,即颈4~5椎体发生位移或退变,造成从里边穿行的神经受到卡压;而这条神经从颈椎发出后,最终是进入肩胛骨内侧缘区域支配,另外,患者本身有颈椎病,发生神经痛的时候,往往会肩胛骨内侧疼痛,是肩胛内侧神经受刺激引起的。3.内脏问题内脏疾病也会引起肩胛骨疼痛,特别是右边肩胛骨,比如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等,都可以引起右侧肩胛骨的疼痛。4.呼吸异常这是一个不常想到的原因。临床医生告诉我们,如今的亚健康人群呼吸能正常的不多。因为负责呼气的肌肉太弱,如腹肌、盆底肌,你看不少人肚子上都有赘肉,甚至有很多女性会在咳嗽、剧烈运动后有漏尿。我们身体吸进去的气体要呼出来,只能借助一些辅助的呼气肌来代劳,所以,下面这块肌肉对于大家而言就会非常的紧张,因为它要不停时刻的来呼气,来收缩。上图所示的这块肌肉是在胸腔内,连接着胸骨至2-6肋骨,在辅助呼气时,还参与维持胸廓的稳定。由于肉眼没法看见,也没法用手触及到,在的位置比较深,所以几乎被大家遗忘。这块肌肉一旦在呼气时占主导地位,会把2~6肋骨之间的间隙缩短了,上胸椎就会往前移动,即上胸段弯曲。而基本所有人都容易吸气,所以,下胸段是伸直的;而我们的下颈椎是弯曲的,这样就会使下颈椎与上胸椎形成一个夹角;至此看似大多数人都是含胸、圆肩、头前引的状态。颈椎一旦呈上图所示的状态,可能会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肩胛背神经在颈椎穿出的位置受卡压;其二可能是我们处于上图所示的这种含胸、圆肩、头前引的体态,在颈椎与肩膀之间的这个脖子区软组织张力变高,造成这个区域通过的肩胛背神经受压,即,在临床上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症。三、治疗治疗要根据病因去针对性治疗。方法有:1.局部处理此处主要是针对颈4~5椎体进行手法治疗,建议找专业医生进行。2.整体处理呼吸锻炼,尤其是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改善呼气能力,使辅助的胸横肌没那么紧张、短缩,疼痛自然就会消失。3.缓解肩胛骨缝疼痛的动作①双手臂向后伸展双侧前臂抬起,曲肘约90度,掌心向上半握拳,大拇指向后,也可以拿上两瓶矿泉水来增加负重;然后通过感受背部发力,来带动双手臂向后伸展。此时您会明显感觉到,肩胛骨内侧肌肉的收缩。每组做15个,每天做3组。②双臂W型伸展双臂摆出W形的动作,然后向上用力,手臂伸直后再向下用力回到起始位置。每组做15个,每天做3组。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面墙,做的时候双臂和后背都贴紧墙面,尽量不要离开。
一次“秒杀”肩胛骨内侧缘扯痛
患者肩胛骨内侧缘扯痛一个月,第一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消除。从解剖生物力学分析肩胛骨内侧缘扯痛因素:1、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部的劳损、激痛点和筋膜炎,主要与不良姿势(圆肩驼背、头前倾)和重复性应力有关。2、胸椎的活动度(尤其是伸展和旋转)和位置(曲度)对肩胛骨功能和肌肉负荷至关重要。胸椎僵硬或后凸增加是重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3、神经因素:当疼痛性质特殊(如放电样、灼烧感、麻木)或伴随上肢症状时,需考虑神经根受压或背肩胛神经卡压。4、肌肉失衡:胸肌过紧和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前锯肌无力是常见的失衡模式,直接导致肩胛骨位置不良(前倾、外展)和内侧缘应力增加。中医角度核心病机:经络阻塞与气血失调1.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受阻肩胛骨内侧缘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循行路径(尤其心俞、肺俞、膈俞、督俞等背俞穴集中于此)。气血瘀滞:长期姿势不良(如含胸驼背)、劳损或外伤导致经气运行不畅,形成局部气滞血瘀,引发酸痛。外邪客洛:风寒湿邪侵袭背部,阻滞经络,表现为酸痛遇寒加重、得温减轻,常伴僵硬感。2. 督脉与手太阳小肠经关联督脉(行于脊柱正中)为"阳脉之海",若阳气不足(如肾阳虚衰),督脉失于温煦,可导致膀胱经气血运行无力。手太阳小肠经从肩部行至颈项,与膀胱经在肩胛区交汇,其经气郁滞可能牵涉内侧缘疼痛。治疗方式:1、针灸:下斜方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冈下肌、手指间肌、胫骨后肌远端取穴留针:三叉一、二、三,后溪、环跳、承山穴2、香灸:温通手臂阳面经络3、手法松动锁骨、肩胛骨等
肩胛骨缝痛:一条沟的求救信号
一、神经:三条“隐形电线”的报警
1. 肩胛背神经(C5-C4-C3)——最容易被忽视的主谋走行:从颈椎 C5 发出,穿过中斜角肌,再潜入肩胛提肌与菱形肌之间,像一条暗线贴着肩胛骨内侧缘下行。报警信号:肩胛骨缝深处钝痛,定位模糊,阴雨天或熬夜后加重;按压第 3-4 胸椎旁 3 cm 可诱发同侧上肢麻木。常见卡压病因:· 久坐驼背→胸椎伸展不足→颈椎代偿过伸→椎间孔变窄→C5 神经根出口被“夹扁”。· 中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像橡皮筋勒住神经→肩胛背神经缺血。· 高低肩、单侧背包→肩胛提肌一侧长期短缩,另一侧被拉长→神经反复摩擦。2. 脊神经后支(T1-T6)——“小关节错位”的共犯支配:背部深肌与皮肤。当胸椎小关节错位或椎间盘退变时,这些后支受刺激,产生烧灼样痛,夜间翻身痛醒。3. 胸长神经(C5-C7)——翼状肩的幕后推手支配:前锯肌。若该神经受伤,前锯肌无力,肩胛骨下角翘起(翼状肩),抬手时肩胛骨不能贴紧胸壁,牵拉肩胛背神经的“锚点”失衡,疼痛加剧。
二、肌肉:四组“吊索”失衡的连锁反应1. 肩胛提肌——“上提钩”过度紧张功能:上提肩胛骨、下回旋。久坐头前伸,该肌一直短缩,触发点恰好在肩胛骨上角,疼痛向上放射,常被误认为颈椎病。2. 菱形肌(大小菱形肌)——“稳定器”被拉长无力功能:内收、下回旋肩胛骨。圆肩驼背时,菱形肌像被拉长的橡皮筋,失去张力,肩胛骨外展、前倾,神经血管束被拉紧,产生牵拉痛。3. 前锯肌——“贴墙刷”失稳功能:肩胛骨前伸与贴胸滑动。若胸长神经受损或该肌过度紧张,肩胛骨下角外翘,肩胛胸壁关节摩擦音(沙沙响),进一步牵拉肩胛背神经。4. 斜角肌——“隧道顶”肥厚中、前斜角肌位于颈根部,构成锁骨上“隧道”。长期含胸、低头呼吸,斜角肌肥大,直接压迫臂丛下干及肩胛背神经起始段。
三、临床体征:3 个动作快速“锁定真凶”1. 斜角肌挛缩试验坐正,头向痛侧旋转并前屈,下巴往锁骨靠。若肩胛缝痛明显加重→提示斜角肌压迫神经。2. 被动托肩试验治疗师帮患者耸肩并头向健侧转,若疼痛减轻→说明肩胛提肌牵拉、卡压肩胛背神经。3. 胸椎旋转测试坐姿双手抱胸,向左右旋转。若旋转受限且诱发肩胛缝疼痛→胸椎小关节或椎间盘问题牵连脊神经后支。
四、治疗方法1.松解劳损肌群肩胛提肌、斜角肌、菱形肌、前锯肌、背阔肌2.消除神经卡压和激惹肩胛背神经、臂丛神经、胸长神经、胸1-6脊神经背支。五、日常预防 4 招1. 每坐 30 分钟,起身做肩胛骨后缩+下沉 10 次。2. 电脑屏幕顶端与视线平齐,减少头前伸。3. 背包左右肩轮换,重量不超过体重 10%。4. 睡前 5 分钟胸椎伸展+深呼吸,降低交感神经兴奋。
多种疾病的征兆:肩胛骨酸疼
肩胛骨酸痛是指肩胛以及肩胛周围软组织,如肌肉、肌腱的酸胀、麻木、疼痛感的总称。常由各种疾病引起,或血肿和炎症因子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常见于颈椎、脊髓,及肩部疾病,也可见于胸腔或者腹部病变所产生的肩部牵涉痛。
一、肩胛骨的疼痛是如何发生的
肩胛骨位于胸廓的后面,是倒置的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间,其附近有很多的骨骼、肌肉、肌健、神经等组织。当这些骨骼、肌肉、肌腱、神经受到创伤或炎症,内脏的牵张、神经病变等情况时,可刺激周围痛感神经受末梢发出的神经冲动。当这种神经冲动沿传入纤维进入大脑某些部位的神经细胞后,就会使人感受到不适感觉,从而引起疼痛。
二、肩胛骨酸疼常见的病症
肩胛骨酸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颈椎病、肩胛骨肿瘤、肩周炎、肌腱炎症粘连等,肌肉劳损也可引起该症状。1.颈椎病颈椎病如果发生在颈椎的低段,可以影响颈椎低段发出的臂丛神经。这些神经经过肩膀和肩背部,并可以带来肩胛的酸痛感。还可导致肩胛骨周围的骨质、肌肉、韧带等结构损伤,产生肩胛骨酸痛。2.肩胛骨肿瘤肩胛骨内自身产生的良恶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向肩胛骨的转移,可因压迫组织和神经而产生酸胀不适感,并可能逐步转化为疼痛。3.肩周炎肩周炎可以影响肩关节及周围,导致广泛的炎症水肿。患者肩背部产生酸胀、疼痛感,一旦活动胳膊则加重,并向肩胛扩散。4.肌腱炎症粘连肩胛周围具有复杂的肌肉肌腱系统,这些肌腱受到损伤后,在愈合的过程中与周围组织粘连,一经运动就会产生撕扯,导致酸痛。5.肌肉劳损这是肩胛骨酸痛的最主要原因。人体若进行时间过长以及频率过高的体育锻炼或劳动时,肩胛肌肉被过度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肩部肌肉纤维的微损伤,最终形成肩部肌肉的慢性炎症,产生肩胛骨酸痛感。6.其他心绞痛、胸膜病变、肝胆疾病等也可引起肩胛骨酸疼。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电脑、看手机等,可导致局部乳酸等代谢废物淤积产生酸疼。
三、酸疼特点及伴随症状患者的酸胀感可能会间断发作或持续存在。当进行需要肩胛和胳膊活动的运动时,大部分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胀感。酸痛感会随着运动幅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患者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后,酸痛感便可以逐渐缓解。此外,部分患者的肩胛酸胀处手指按压时,酸胀感会明显的加重,产生疼痛。伴随症状肩关节活动僵硬或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可能会主观感觉到肩关节僵硬,运动时感觉有很大的阻力,需要费很大的力气。上肢麻木若肩胛骨酸痛由神经导致,则会影响胳膊肌肉的控制。麻木以胳膊的远端为主,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到手指。或患者进行胳膊旋转、抬高、挥动等动作时,范围减小,无法做到平常可以做得出的角度。并发症炎症肩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肩背部的肌肉劳损以及久长时间久坐,这些原因同时会造成肌肉的无菌性炎症,甚至筋膜的发炎。组织粘连当患者肩胛骨酸痛,患者肩关节长期的制动时,相关的肌肉肌腱韧带没有了正常的牵引,化学成分改变,造成纤维之间的粘连。四、肩胛骨酸疼患者要挂什么科对此,首先要看患者有没有外伤史或导致劳损的因素,比如:①如果存在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电脑、看手机、负重等情况,考虑筋膜炎、肌腱炎、骨关节炎,甚至是骨折、脱位等,此时建议避免关节活动、负重,之后骨科就诊;②如果没有①这些情况,且伴随胸闷、气短、心悸、大汗淋漓、胸痛时,可就诊心血管内科;③如果没有①这些情况,且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时,可就诊呼吸内科;④若有明确的结核病史或伴有盗汗、纳差、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时,应就诊感染科;⑤伴随发热、腹痛、黄痘等情况时,可就诊肝胆外科或者消化内科。五、诊断肩胛骨酸痛根据病史、典型症状和辅助检查可以确诊。如患者有过度运动史,肩背部有酸胀、疼痛感,同时伴随肩关节活动困难、活动受限、肩胛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肩胛骨酸痛;结合肩部影像学检查可以进一步诊断,同时明确有无其他病因导致。该症状较典型,一般无其他症状相鉴别。六、治疗该症状的治疗需要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及时进行治疗。保守治疗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肌腱粘连松解术和肿瘤切除术,也可能会取得理想的疗效。此外,患者持续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积极控制肩部的症状。【总结】肩胛骨区域疼痛诊断、鉴别和治疗
肩胛骨内侧缘总是疼?这10个因素我们要知道
肩胛骨内侧缘疼痛是临床常见问题,但病因复杂多样,可能涉及骨骼、肌肉、神经、内脏甚至全身代偿问题。以下是10种常见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
一、肩胛骨内侧缘相关解剖1. 骨骼结构肩胛骨内侧缘:位于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侧,呈纵向薄骨板,上窄下宽,与胸椎平行。重要骨性标志:上角:平对第2肋,连接肩胛提肌。下角:平对第7肋,是背部体表标志之一。2. 附着肌肉菱形肌:起点为 C7-T4 棘突,止点为肩胛骨内侧缘上部,功能为内收、上提肩胛骨。前锯肌:起点为上位 8-9 肋骨,止点为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其收缩可使肩胛骨前伸(如推墙)并贴附胸壁。肩胛提肌:起自上位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上角,可上提肩胛骨。3.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C5):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损伤时可导致肩胛骨内收、上提无力,引发内侧缘疼痛胸长神经(C5-C7):支配前锯肌,损伤时前锯肌瘫痪,肩胛骨无法前伸且内侧缘翘起(翼状肩胛),影响上肢推举动作的稳定性。4. 功能意义动态稳定:内侧缘肌肉协同维持肩胛骨贴附胸壁,确保上肢灵活运动。疼痛关联:劳损、神经卡压或胸椎问题易引发该区域疼痛(如“肩胛骨缝痛”)。
二、肩胛骨内侧缘疼痛的10种因素分析(一)脊柱与神经源性疼痛1.颈椎病(神经根受压)症状特点:低头、仰头或咳嗽时疼痛加剧,伴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可能放射至手臂并出现麻木、无力。核心原因: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压迫 C5-C7 神经根,尤其是肩胛背神经卡压,导致疼痛放射至肩胛区。应对建议:及时就诊康复医学科,通过关节整复、颈椎牵引及针对性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压迫。注意:需通过颈椎MRI或CT明确诊断,避免误诊为单纯肌肉劳损。2.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状特点:深呼吸时疼痛加重,突然转身或搬重物时出现刺痛,偶伴 “咔嗒” 弹响声。核心原因:胸椎关节错位、退变或长期驼背、突然扭转动作诱发关节紊乱。应对建议:寻求专业治疗师进行关节整复,纠正含胸驼背姿势,避免剧烈扭转动作。(二)肌肉与筋膜功能异常3.菱形肌 / 斜方肌劳损症状特点:肩胛骨内侧缘酸胀感,按压时疼痛加剧,活动肩胛骨(如降肩、外展)时诱发疼痛。核心原因:长期伏案、低头玩手机或电脑,导致肌肉持续牵拉劳损。应对建议:纠正含胸驼背姿势,通过 I-Y-T-W-L 形训练强化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而非单纯按摩。4.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触发点)症状特点:局部尖锐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手臂,触摸到硬结,按压时引发牵涉痛。核心原因:筋膜粘连或滑动不足,常见于久坐人群。应对建议:避免久坐,通过动态拉伸、筋膜放松工具(如网球)缓解紧张,重点加强全身活动促进筋膜滑动。
(三)肩关节与肩胛骨功能障碍5.肩胛胸壁关节紊乱症状特点:举手过头时疼痛明显,肩胛骨内侧缘有摩擦感或弹响,肩胛骨翘起、左右不对称。核心原因:肩袖肌群无力或姿势代偿(如圆肩)。应对建议:到康复科评估后,进行肩胛骨稳定性训练(如弹力带抗阻练习),纠正异常姿势。6.肩袖损伤症状特点:夜间痛明显,手臂外展或后伸时疼痛加重,伴无力(如梳头困难)。核心原因:冈上肌、冈下肌等肩袖肌群损伤,疼痛放射至肩胛区。应对建议:立即就医进行 MRI 检查,根据损伤程度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内脏疾病牵涉痛7.心血管疾病(心绞痛 / 心梗)危险信号:突发左肩胛区剧烈疼痛(少数为右肩胛),伴胸闷、气短、冷汗,活动后加重且休息不缓解。核心原因:心脏缺血刺激神经,疼痛放射至肩胛区。紧急处理:立即就医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遵医嘱),警惕急性心梗。8.胆囊疾病(胆结石 / 胆囊炎)症状特点:右肩胛下角疼痛,常先出现右上腹疼痛后转移至肩胛,伴恶心、油腻食物诱发。核心原因:胆囊炎症刺激膈神经,引发牵涉痛。应对建议:及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如药物或手术)。9.肿瘤或感染(胸椎肿瘤 / 结核 / 骨髓炎)危险信号:夜间痛剧烈、休息不缓解,伴体重下降、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核心原因:胸椎或周围组织的恶性肿瘤、结核或感染侵犯神经及组织。应对建议:尽快就诊骨科或感染科,通过影像学(如 CT、MRI)及血液检查排查病因。
(五)整体体态不对称代偿10.体态代偿引发的疼痛症状特点:肩胛骨内侧缘疼痛伴随左右肩高低不一、骨盆倾斜、长短腿等体态问题,疼痛与姿势维持相关。核心原因:双脚力学失衡(如扁平足、足弓塌陷)导致全身力线异常,肩胛骨为维持平衡出现代偿性紧张。应对建议:从足部评估开始(如足底压力测试),通过矫正鞋垫、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姿势调整,改善整体生物力学平衡。总结:如何快速判断与应对?
图片
警示提醒:若肩胛骨缝疼痛伴随胸痛、呼吸困难、持续发热或体重骤降,需立即就医排除内脏或严重器质性疾病,避免延误治疗!背痛、肩胛骨缝通、心悸、僵硬、麻木?都在这里了
【症状速览——先感受,再拆解】
1. 钝痛-酸胀:两侧肩胛骨内缘或下胸椎旁,像“灌了铅”,久坐或开车>30 min 加重,站起伸懒腰可稍缓。2. 刀割-电击:单侧肩胛区→腋下→前臂尺侧或桡侧瞬间放射,咳嗽、打喷嚏像“触电”。3. 紧箍-晨僵:凌晨4-5 点痛醒,翻身困难,晨起前屈只能摸到膝盖;洗热水澡10 min 后缓解。4. 麻木-针刺:单侧或双侧手掌、足背“穿袜子”样麻木,敲打后能减轻。5. 力弱-踩棉:上楼时一侧股四头肌“打软”,或足尖拖地,常被误认为“缺钙”。6. 交感风暴:背痛伴出汗、心悸、血压波动,情绪紧张时加重,平卧休息可缓解。以下从“肌肉”与“神经”两条主线,逐层剖析这些症状的成因、机制与干预。
一、肌肉视角:力学失衡-缺血-触发点1. 易损肌群· 浅层:斜方肌中/下束、背阔肌、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代偿最多的“姿势肌”。· 深层:多裂肌、回旋肌、菱形肌——负责节段稳定,耐力差,最早疲劳。· 后下链:臀大肌、腘绳肌——久坐缩短,牵张下背,引发“连锁背痛”。2. 疼痛发生链久坐+驼背→髂腰肌、股直肌短缩→骨盆后倾→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竖脊肌被动拉长→持续低负荷缺血→Ⅲ/Ⅳ类纤维敏化→钝痛酸胀。肩胛骨前伸→菱形肌、斜方肌下束被拉长→触发点活化→疼痛向肩前、上臂放射,易误认为“肩周炎”。3. 触发点与放射· 竖脊肌TP(L2-L4 水平):疼痛向前放射至腹股沟,易误诊为肾结石。4. 肌肉源性晨僵夜间无负荷→肌肉血流↓→糖原耗竭→乳酸堆积→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横桥黏滞↑;同时椎间盘被动吸水膨胀,脊柱韧带张力↑,晨起前屈受限。5. 干预要点· 急性期:10%力量 等长收缩(俯卧抬胸停10 s×6)+冷敷,减少肌纤维撕裂水肿。· 亚急性:放松竖脊肌、背阔肌,每段30-45 s;胸大肌门框拉伸30 s×3。· 长期:- “鸟狗”+“死虫”激活多裂肌、腹横肌,每组45 s,日3组。- 臀桥等伸髋训练,恢复骨盆-腰椎节律。
二、神经视角:机械卡压-炎症-中枢敏化1. 卡压部位与症状映射a.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小关节紊乱的高发节段集中在T3-T5,其次为T7-T9和T10-T12。T3-T5:位于肩胛骨内侧缘水平,长期伏案、含胸姿势使该段关节囊及韧带负荷最大,临床最常见。T7-T9:与胸廓弹性转折点重合,扭转、搬重物时易错位。T10-T12:胸腰交界区,活动度相对大,退变、劳损后失稳,易诱发紊乱。神经后支卡压→单侧肩胛骨内缘刀割痛,旋转躯干诱发,咳嗽加重。b. 周围神经· 胸背神经(C6-C8):背阔肌深部麻木,俯卧撑后加重。2. 机械因素· 椎间盘突出占椎管面积>25% 即可产生根性症状;过屈+旋转位瞬间压力↑,诱发“电击样”放射。· 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间孔狭窄,夜间静脉回流差→晨起麻木最重。3. 中枢敏化慢性根性痛→脊髓广动力神经元扩大感受野→对侧或对节段牵涉痛;患者出现“腰带样”紧缩感,但影像学与查体不符。4. 干预要点神经脱敏疗法:脱敏脊柱旁开半指+颈丛背支。双侧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优羊二融,配资app,配资门户首页地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