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11月15日清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这一事件不仅震动朝堂,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长子赵德昭,也不是传给次子赵德芳,而是落到了他弟弟赵光义手中。当时赵匡胤年仅五十岁,正值壮年,未曾立下太子,也没有留下遗诏,本以为还能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继承问题,结果却在一夜之间骤然去世,留下满朝疑窦。
太祖之死:骤逝还是谋杀?
关于宋太祖的死因,正史仅留下“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寥寥数字。一个健康、精力充沛的皇帝忽然猝死,而史书却对死因只字未提,这本身就令人疑心重重。更耐人寻味的是,976年11月14日夜,赵匡胤与赵光义确实在宫中对饮,直到深夜三更才散。这一事实无论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有记载,但接下来的细节却大相径庭。
《续湘山野录》记载,那晚宫女太监都被遣散,有人却在殿外看到烛光下人影交错,还传出斧子戳地的声音。传说赵光义甚至留宿在内宫,而第二天清晨,赵匡胤便驾崩了,这便是著名的“烛影斧声”传说。然而从史料角度看,外臣留宿内宫在宋制中乃是灭族之罪,这样的记载可信度自然存疑。
展开剩余70%相较之下,《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平淡:赵光义当夜饮酒后回府,次日赵匡胤病逝。无论哪个版本,都有两个事实无法否认:其一,赵匡胤的确与弟弟饮酒至深夜;其二,他的死讯就在第二日传出。更令人玩味的是,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很快进入宫中,而皇后在震惊之余,却顺势说出“以后江山就托付官家了”,这一称呼直接默认了赵光义的帝位。赵光义当时既是齐王,又执掌兵权,一旦身处宫中,就算不是合法继承人,也能凭武力夺位。由此看来,他的获利与事件间的巧合,的确令人怀疑。
金匮之盟:真史还是伪造?
另一个牵涉到赵光义继位合法性的传说便是“金匮之盟”。据赵普自述,杜太后临终时曾要求赵匡胤遵循“兄终弟及”,先传弟弟再传侄子,以避免幼主登基、权臣专权的局面。赵匡胤当时答应,并令赵普作证,书写盟书藏于金匮之中。然而奇怪的是,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即位时对此只字未提,赵普也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作证,而是直到次年回朝后才提出此事。这种滞后的表态,加上赵普仕途因此再度高升,政敌被一一排挤,不免让人怀疑这是他与赵光义之间的一场政治交易。
更为蹊跷的是,金匮之盟的所谓继承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奇死亡。赵德昭在979年自尽,年仅28岁;赵德芳在981年暴亡,只有23岁;而赵廷美在982年被指谋反贬出京城,不久便客死他乡。如此一连串的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另有黑手。而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赵光义。
宋高宗与“复仇传说”
到了南宋时期,这段历史更添神秘色彩。金太宗完颜晟出生于1075年,恰逢赵匡胤去世99年,且据说相貌酷似赵匡胤。民间便传出说法,认为这是赵匡胤转世归来,要为自己报仇。更巧的是,正是完颜晟率兵灭亡了北宋,将赵光义的子孙俘虏一网打尽。传说与历史的叠加,使“赵光义毒杀赵匡胤”这一说法更具传奇意味。
南渡后的宋高宗赵构,因惊吓过度无法生育,而太宗一系的子孙几乎全数被金人掳走,朝廷无奈只好另立太祖一系后代为储君。赵构甚至自称曾梦见太祖,亲眼重现当年烛影斧声之夜,要求他将皇位归还太祖后裔。这一举动,等于间接承认了先祖当年可能确实以不正当手段夺位。
总结
综观这些史料与传说,赵匡胤之死无疑充满疑点。史书避而不谈死因、赵光义成为最大受益者、赵普的金匮之盟与后续继承人相继夭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相信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暴毙。或许,赵光义确实以“兄终弟及”为借口,借机篡夺了皇位。而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则是后世人们对这段扑朔迷离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发布于:天津市优羊二融,配资app,配资门户首页地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