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这种飞机么?
它既没有普通的引擎动力,也没有回航的命令,它能在万米高空连续待上好几个月,一旦它升空,战争的形势就彻底变了。
这些可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冷战时期的一幕疯狂场面。
主角就是苏联的图-119核动力轰炸机,这家伙理论上能绕地球飞80圈都不用停,也不用空中加油,简直就是个怪兽。
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会儿,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可说是火药味十足,局势越发紧张。
当时,洲际弹道导弹技术还不太成熟,能搭载核弹实施远程打击的战略轰炸机,成了双方相互制衡的关键所在。
为了占据绝对优势,两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心里冒出了个疯狂想法:研制出一家拥有无限飞行距离的核动力飞机。
苏联的图-119项目,就算是这个想法的巅峰代表了吧。
它的关键思路可不光是用作一种投送武器的载体,更像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战略威慑手段。
想象一下,这样一辆“会动的核反应堆”一旦逼近美国领空,美军就会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开火把它击下来?这简直就是在自己国家或者盟友领空主动引爆一颗“脏弹”。那颗坠毁的核反应堆必会带来广泛而长时间的放射性污染,生态和政治上的灾难也会难以估算,后果不堪设想。
不用开火?那航班就能一直在美国防空识别区的边缘绕圈,时间一长,随时都能发动核打击,真是麻烦。
美国情报部门经过分析后得出了个挺让人郁闷的结论,要是真的对那架飞机开火吧,不仅惹麻烦,还有可能直接引发全面核大战。
所以,图-119一旦起飞,简直就是个终极的战争信号,摆明了让对手陷入在战术上无法突破的死局,没得商量。
实际上,在这场疯狂的角逐里,美国一直是走在前面的那一拨。
在1946年,美国空军展开了“核动力飞机计划”。
他们的试验载具是一架被称为NB-36H的“飞行实验室”。
这架飞机是由一架在事故中受损的B-36战略轰炸机改装的,里面的弹舱装着一台1兆瓦的核反应堆。
为了保障机组成员的安全,工程师们特意为它设计了一个被誉为“飞行铅房”的驾驶舱。
整个驾驶舱裹满了重达12吨的铅和橡胶防护层,挡风玻璃的厚度更是高达30.5厘米,堪称铁壁铜墙。
虽然如此,危险还是很大,NB-36H在1955到1957年间一共进行了47次试飞,每次起飞都得小心翼翼。
为了应付最糟的情形,每次试飞都会有一架C-97运输机陪飞,机上装载着伞兵部队。要是NB-36H出了什么岔子,这些士兵就会立刻空投,拼命封锁坠毁地点,防止核物质泄漏扩散。
可是,NB-36H的反应堆在试飞过程中根本没有实际为飞机提供动力,只不过是用来测试辐射屏蔽效果以及设备的运行情况。
得知美国已经把核反应堆送上天以后,苏联也不甘落后,马上就启动了更激进的行动。
由图波列夫设计局领头,苏联在1955年正式批准了项目,基于大家熟悉的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进行改造。
按计划,图-119会用到混合动力系统,起飞和着陆时用四台常规的NK-12发动机,而进入巡航的阶段,就会换成四台NK-14A核能推动的发动机。
按理说,整备满核燃料后,这架飞机的航程能达到大约320万公里,差不多可以绕地球飞80圈。
这么厉害的武器,怎么最终没能飞上天呢?
技术差距自然成了个关键原因。
核反应堆和它的防护层都特别沉,像苏联的图-119辐射屏蔽层都重达20吨。
这一下子大大减少了飞机的载重能力,导致它没法带够弹药,也就削弱了作为轰炸机应有的战斗作用啦。
沉重的重量让它的机动性变得相当差劲,实战中几乎就成了个活生生的靶子。
再说,这款飞机还藏着一些比较危险的安全问题。
虽然工程师们用厚厚的铅板把反应堆盖得严严实实,但辐射隐患总是如影随形,让人揪心不已。
据说,苏联飞行员的角膜受到的辐射剂量比较高,还有传闻说他们退役后癌症发病率比普通人高不少。更令人担心的是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出问题,堆芯熔毁的话,那就可能变成一场空中版的切尔诺贝利灾难啦。
不过,实际上让核动力飞机没落的,还是另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洲际导弹。
到了60年代,一提导弹技术就逐渐成熟了。跟那些笨重又慢,还危险系数特别高的核动力轰炸机比起来,洲际导弹不仅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维护起来也省事,而且不用让飞行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有去无回”的任务。
核动力飞机的“无限航程”优势,和能从本土直接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洲际导弹比起来,立马就显得没那么亮了。
到头来,耗费了十亿美元的美国ANP计划在1961年被肯尼迪政府给叫停了,而苏联的图-119项目在六十年代中后期也悄悄地停了下来。
这两台耗费了大量资金和智慧的“钢铁巨兽”,最后都难逃拆解的结局。
虽然图-119和NB-36H作为武器的尝试都没成功,但它们并不算完全没有用。这些被看作航空史上“未竟的佳作”的项目,为之后的技术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关于小型化核反应堆以及辐射屏蔽技术的资料和经验,广泛地被运用到核潜艇和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里。
可以这么说,今天在深海中巡航的战略核潜艇,体内就有核动力飞机的“血统”。另外,为了应付恶劣环境而开发的新型核屏蔽材料,后来在核电站等民用领域也找到了一席之地。
甚至,为了保障驾驶舱的安全所开发的相关技术,也推动了现代航空材料研究中的“硼化钽镀层技术”。
回头看这段历史,图-119和NB-36H就像是冷战时期军备角逐中孕育出的两个不太正常但又充满创意的“科技奇迹”。
它们让我们回想起那段疯狂的岁月,那个时候人类距离一个布满放射性尘埃的天空,竟如此之近。
这些所谓的“飞行核弹”最终归于沉寂,也许算得上是历史上难得的好运气。
优羊二融,配资app,配资门户首页地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